关闭

提示

首页 > 手艺 > 正文

传承老手艺 “85后”小伙痴迷传统戏服

信息发布者:tpf1982
2018-12-31 18:10:11

  张斌手工 描绘图样。

  张斌手工 描绘图样。

  张斌一丝不苟地检查戏服上的小细节。

  张斌一丝不苟地检查戏服上的小细节。

  张斌和绣娘讨论丝线配色。

  张斌和绣娘讨论丝线配色。

观察人名片

观察人:姑苏区金阊街道西街社区社工郑静怡

10年前,热爱传统戏服的“85后”小伙张斌从家乡杭州来到苏州,在姑苏区金阊街道的阊门内下塘街开了一家戏服制作工坊。自此,他便爱上了苏州,并为这门老手艺坚守至今。

本报记者 朱雪芬

通讯员 郑静怡摄

镜头背后的故事

昨天,是元旦假期第一天,别人都进入了休假模式,张斌却在工坊里忙着制作戏服。

走进工坊,没有看到过多的家具陈设,最显眼的是大门旁的一副绣架。说着一口苏州方言的绣娘正埋头刺绣。张斌从楼上下来,叮嘱绣娘刺绣时要特别注意戏服上的几个小细节。

跟着张斌走上二楼,首先进入视线的是一整面墙的戏服花纹样板。木头打造成的架子,分成了好几十格,每一格里都堆满了卷起来的样板。“每一卷就是一件戏服的花纹样板,这里少说也有上百卷。”张斌说,给戏服刺绣前,需要用样板在布料上印上纹样。正说着,一位老师傅拿出一卷样本,用混合了煤油的油墨将透明样板上的“白描稿”印到白色的戏服布料上。印纹样看着简单,做起来却需要格外细心。张斌注视着师傅的每一个步骤,就算只是漏了一个小小的云朵纹样也不行,立马拿起笔人工补上。花纹底稿完成后,张斌又和一位绣娘讨论起了丝线的配色。

在台上,戏服就是“角儿”的灵魂。一件戏服,从设计、打样、染色、刺绣、篦浆、裁剪到最后的水袖,少说也有20多道工序,每一个步骤都是手工完成,容不得一丝马虎。一套戏服的制作,短则2、3个月,长则一年半载。以现代服装标准来看,每一件戏服都是“高级定制”。

说起和戏服的结缘,张斌说,自己小时候受到家人的影响,爱上了戏曲,大学里学的是服装设计,大二一次偶然的机会,帮朋友制作戏服,从此就对戏服着了迷。2008年大学毕业后,张斌离开了家乡杭州,来到公认的戏服制作基地——苏州,实现自己的梦想。

初到苏州创业,张斌也遭遇过困境,没有经验、没有技术团队。但是,张斌没有放弃,查阅资料、观看现场演出、去各地博物馆研究古代文献和馆藏……他埋头苦学,弥补经验不足。没有团队,他就四处请“老师傅”。为了能和不会说普通话的绣娘交流,张斌特意学了苏州方言,还发明了一套她们能听懂的简便语言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如今,张斌在戏服制作界颇有知名度,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,不仅众多一线剧团成了他的固定客户,还有剧组找上门来求合作。之前,张斌帮《延禧攻略》《如懿传》做过荷包,接下来将和于正合作,为新剧《鬓边不是海棠红》打造戏曲人物造型。今年11月16日,央视10套“探索发现”栏目播出的节目《霓裳羽衣》,以张斌为主角讲述了苏州的传统戏服和刺绣手艺。前不久,张斌接到东方卫视的邀请,将于2019年1月4日参加《喝彩中华》的节目录制,为传统戏服喝彩。

10年坚守老手艺,张斌自谦是“小裁缝”。他常说,制作传统戏服虽然是冷门手艺,却是自己喜欢的事情,一路走来并不觉得辛苦,只要他做的衣服能留在舞台上,就觉得满足了。而且,传统手艺需要有人坚守,才能代代相传。

因为场地原因,张斌的戏服制作工坊曾一度搬离了阊门内下塘街。据悉,明年他将搬回桃花坞,在这个孕育了众多苏州传统手工技艺的地方,让自己的梦想继续扬帆前行。


0
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网友评论
声明 本文由农村链(易村客)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农村链仅提供信息存储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农村链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